YIWU GREAT TRADING CO.,LTD.
首页 关于我们 义乌市场 新闻动态 小商品 服务项目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在线订舱 English
小商品分类

搜索

新闻 小商品
最近热门搜索:义乌海运 , 义乌外贸代理 , 义乌货代 , 义乌 , 饰品 , 海运 , 义乌船务 ,

合作伙伴
中国,义乌
义乌中国小商品博览会

义乌市场

市场是义乌经济的最大特色和优势。义乌业已形成以中国小商品城为核心,10多个专业市场、30多条专业街相支撑,运输、产权、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自1982年在全国率先创办小商品市场以来,经过五易其址、八次扩建,目前市场经营面积达210万平方米,经营商位4.1万个,直接从业人员18余万。2004年,市场成交额达324.9亿元,同比增长了13.1%,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266.87亿元,比上年增长了7.49%。连续十四年位居全国工业品批发市场之首。中国小商品城被国家质监总局授予全国唯一的“重质量、守信用”市场、浙江省唯一的五星级市场。
  
  一、 义乌市场基本情况
  劳动密集型的小商品生产与大市场的结合,是义乌市场发展的基点。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义乌市场始终体现了集散型和产地型并举的流通格局,市场商品呈现小、全、廉的鲜明特征,汇集了34个行业1502个大类32余万种商品。“小商品海洋、购物者天堂”正成为义乌市场的代名词。经过多年发展,义乌市场呈现出明显的特点:
  1、市场发展国际化,出口市场逐渐从第三世界向发达国家转移。。一是商品输出趋向全球化。义乌市场商品已经出口到192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外向度达50%以上。义乌市场对外延伸对接功能不断加强。与市场对接的国际小商品集散地已扩大至巴拿马的科隆、阿联酋的迪拜、智利等地,与义乌对接的境外小商品市场有柬埔寨的“中国商城”、俄罗斯的“海宁楼”、巴西“中华商城”、意大利的“中国城”、中东阿联酋的“中国产品交易中心”、南非“中华门”等10多个。
  二是外贸出口主体多元化。2004年,义乌市场有300多家国内的外贸机构、近300家境外企业驻义商务代表处、5000多名外商常住义乌采购小商品出口。全年境外客商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4%,欧美国家客商比例大幅上升,客商占比达26%左右。截止目前,我市登记注册的外国(地区)企业常驻代表机构496家,占全省外企驻代表机构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随着市场国际化程度的日益增强,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日本开放仓库开始涉足义乌市场采购商品。其中,沃尔玛中国地区采购商来义考察并开始定样“贴牌”商品。对外贸易形式得到不断创新和丰富,出现了一些有义乌特色的外贸形态。如:一头在义乌采货,一头在国外市场销货、供货、结算一条龙的跨国外销方式;国外商务机构与华侨代理商组成的外贸组织方式;培植虚拟品牌接轨国际商业买家的外贸方式等。
  三是出口商品多元化。优势行业和产品占自营出口的比重不断增大。我市主要出口产品中,服装、袜子、塑料制品、纺织制品、工艺品等自营出口额占全市自营出口总额的70%左右。工艺、饰品、花类、玩具、眼镜、小五金等优势行业都已经成为外贸出口的主力。
  四是义乌市场出口商品重心逐渐从第三世界向发达国家转移。据海关统计,美国已成为义乌市场主要出口国。与义乌市场贸易成交额排名顺序依次为美国、阿联酋、俄罗斯、乌克兰、韩国、日本等。出口商品块状经济特色明显,商品出口比重结构依次排序为服装、袜子、木制相框、装饰品、针织品、日用百货、工艺饰品、五金厨卫、各式毛毯等。
  2、流通业态新型化。市场交易功能不断创新,启动了总投资1.89亿元的“数字市场”建设工程,宽带、电话直接接进国际商贸城商位,在形成高档次有形市场的同时与建设现代化的数字化无形市场有机结合。义乌市场交易功能已不单纯是商品的集散和交易场所,已经向生产领域和终端销售领域扩张延伸。市场商位的信息集聚和传递功能、展示、洽谈功能日益增强,经营户依托电子商务、连锁配送、信用交易等贸易方式扩大经营,成为市场新的发展趋势。
  电子商务体系日臻完善。义乌电子商务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全市拥有门户网站550余个。2004年,李嘉诚旗下的中国第二大门户网站的tom.com与中国企业界强强联合,推出“企业通”和“数字商务平台”登陆义乌。88483721等一批国内知名电子商务工具网站已涉足义乌市场拓展业务。网上商店、网上支付、网上推广的电子商务体系已经初步建立,网上支付通过8848联合的40余家银行实现网上直接交易。阿里巴巴等知名网站也在义乌推广拓展业务。
  3、行业发展特色化。新业行业层出不穷,成为未来潜在开发行业。随着市场商品消费的多样化,商品不断分类细化,滋生新特色行业的能力加强,我市市场内防护用品、包装材料、无缝内衣、塑料制品、工艺装饰珍珠、竹制品、小机电等商品行业规模开始扩张,成为未来潜在开发行业。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品脱颖而出,袜子、无缝内衣、口子杯、充气玩具、塑料制品、塑胶地毯、笔类等商品占全国市场份额达到了30%以上。传统行业的研发机制与能力增强、档次不断提高。到目前为止,我市已拥有省级小商品研究开发中心2家,义乌市本级研究开发中心15家,商品研发范围涉及五金、文化用品等九个行业。我市市场经营户已经与数十所国内知名院校建立了广泛的小商品开发合作联系。
  4、市场管理规范化。市场开发和服务通过了iso9001标准体系论证。始终把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作为改善经济环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增强经济竞争力的一项重大举措来抓。一是健全四项机制,完善监管网络。即建立健全“重点经营商品准入制度、建立经营户主体信用记录和惩罚制度、市场经营主体准入机制、强化案件查处制度”。二是完善市场监管“三张网”。强化市场内的监管网,巩固群防群治的监督网,发展联手打假的协作网。三是开展“五个一”活动,致力打造“信用市场”品牌。建好一个信用记录网络,发好一块“信用商位”牌子,强化一项以诚信为主题的道德教育培训,严惩一批违法犯罪分子,喊响一句“打造信用市场、争创信用商位”的口号,使经营户牢固树立“诚实立身、信誉立业”的思想,使市场在规范运行中更具生命力和竞争力。
  5、市场体系日臻完善,市场发展量质并重提升发展。义乌国际商贸城二期市场建设的启动,标志着市场建设进入从量的扩张向量质并重发展的新阶段。立足于建设国际性小商品流通中心的目标,全面开展了国际商贸城区块32.4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全面整合市场,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建设占地324亩的国际商贸城一期市场于20029月建成投入使用,建设占地792亩的国际商贸城二期市场投入使用。国际商贸城二期市场商位招商工作已经开始,市场行业布局调整稳步推进,搬迁行业逐步实现平稳过渡。顺利完成国际商贸城二期一阶段的雨具、箱包、五金、电器、电子、钟表等六大行业的搬迁入场工作,搬迁入场经营主体共有7261户。市政府专门制订了相关政策,面向国内外知名企业、名牌商品代理商进行招商,提升市场商品档次,充实市场经营内涵。
  6、外贸促进体系进一步完善。根据“入世”新情况,我市及时修改完善和落实好外向型经济扶持政策,对企业在扩大出口、出国参展、引进人才等方面给予相应的奖励。建立外经贸、国税、海关、检验检疫、银行等涉外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协调,较好地解决了外贸出口中出现的出口退税、外贸企业融资等诸多问题。市场外贸预警体系不断健全。为应对伊拉克战争、技术贸易壁垒不断升级等国际形势,我局会同市场有关部门积极应对,及时预报预警,预测贸易走势,提醒经营户及早防范风险,把经营户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2003年对伊拉克战争、温州打火机反倾销、非典等重大事情都作了详尽的预测预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7、国际物流业发展势头良好。义乌国际物流中心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物流中心还与宁波港务局合作组建了国际物流公司,与上海港务局合作开通了义乌--上海国际集装箱货运专列。法国达飞、美国总统轮船、铁行渣华、中国海运集团等船运巨头都看中义乌良好的市场外贸环境,涉足义乌发展现代物流业。义乌“内陆港”功能凸现,外贸商品流通周期大幅缩短,退单周期从原先一星期缩短至一、二天。一般情况下,市场外贸下单组柜仅需10多天时间。义乌的物流企业还与国际贸易商加强国际合作,构建供货、代销网,对半成品进行二次加工后销售至国际市场。如:长江货运代理公司已经与两家国外连锁超市达成合作意向。
   二、义乌市场发展的效应
  义乌市场以其品种齐、成本低、效率高和人流、物流、信息流汇聚等优势,成为广大企业、客商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的窗口和从事小商品贸易的首选之地,也强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地区乃至更大区域范围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义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实施“兴商建市”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繁荣。义乌通过培育市场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2004年,尽管遭遇“非典”侵袭、伊拉克战争及资源、能源紧缺等多重冲击,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全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7.3%。财政收入29.5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1亿元,比上年增长27.1%。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8277亿元,贷款余额306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3%18%.。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05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15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6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3%13.4%
  2、推进了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形成了以工业品批发市场为主体的新的流通体系,为商品流通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义乌市场的迅速发展,突破了原先僵化的流通体制,逐步建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商品流通体制。在所有制结构上,由改革开放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共存的所有制结构,实现了流通主体的多元化(在义乌市场的经营户中,95%以上属于民营个私企业);在商品价格的形成机制上,由过去的计划经济作价,转变为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在经营渠道上,由改革开放前一、二、三级批发零售的固定纵向进销渠道,演化为以市场为核心的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网络,并形成了以市场经济内在规律为基础的新型产销关系。
  3、促进了市场空间的拓展和新型业态的发展,初步构筑现代化的市场流通大网络,推动了全国范围内小商品市场的发展。义乌市场从传统到现代,从国内互国外,从有形到无形,不断拓展着市场空间,发展新型市场业态,确保了全国的领先地位。一是拓展了中西部的市场。近年来,我市通过先后在甘肃、四川、陕西、山西等地创办分市场,设立了区域性配送中心,为引入新型的市场流通业态作出探索。二是开拓国际市场有了新的进展。近年来,通过创办国外分市场,向国外输送经商人员1700多人,与一些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新的贸易关系。三是向全国各地输出约6万多人作为市场主体的商人。他们把经商资本、经商才能、经商网络带到了各地,直接促进乃至原创性地引发了全国各地小商品市场和商品流通业的发展。
  4、强有力地带动了义乌本地及更大区域范围内工业的发展。一是义乌市场的持续繁荣,为义乌工业发展积累了大量资本,创造了销售渠道、信息、人才等优势,促使义乌工业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首先是市场以其畅通的流通渠道,引发了民营工业的迅速发展。目前,我市共有工业企业1.6万家,个私工业占了98%以上。其次是大量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促进工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并形成了服装、针织、饰品、毛纺、拉链等一批优势行业,涌现了“浪莎”、“梦娜”、“能达利”、“新光”等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浪莎”已成为中国袜业第一个“中国弛名商标”。二是把义乌的经济腹地延伸到了全国各地,尤其是周边地区和沿海地区利用义乌市场这一“窗口”,块状特色工业得到了跳跃式的发展。永康的五金、温州的小百货、海宁的皮革、杭嘉湖地区的丝绸被面、广东、福建的潮流产品、上海的轻工产品、北方的传统产品等各地的特色产品,在义乌市场上都有很强的竞争力,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
  5、开拓了市场,扩大了内需,促进了出口。近年来,义乌小商品市场确立了“巩固农村市场,开拓城市市场,拓展国际市场”的定位,为各类商品开辟了广阔的销售空间。可以说,义乌市场的繁荣发展,不仅极大地拓宽了全国日用消费品流通渠道,有效地满足了广大农村地区和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同时,也为扩大小商品出口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6、产生了强大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力。一是义乌市场成为各大厂商通向全国市场的桥梁和窗口,成为各大名牌企业争相亮相的竞技舞台,吸引集聚了国内6000余家知名企业经销商及特约经销商,成为各类轻工业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的绿色通道。二是小商品信息中心,展示中心和价格中心的功能逐步增强。各厂家为提高产品在义乌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把最新式的产品投入义乌市场,每天都有数千个新产品亮相义乌市场。
  7、依托市场优势,成功举办了九届小商品博览会,推动义乌会展经济的发展。去年举办的2003中国国际小商品博览会的参会外商数量已经达到全国最大的展会行列,成为中国小商品(日用消费品)展示、信息交流和外贸出口的重要平台,在会展业内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外商参展的数量越来越多,展会成交额达62.2亿元,其中出口成交4.46亿美元,1510家参展企业来自全国22个省(市、区),以及20余个国家地区,并有国内7.6万名和美国、日本、韩国等1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212名贸易代表和采购商参会。同时,中国小商品博览会以其强大的产品展示、代理推介、投资洽谈、信息交流等功能,有力推动义乌市场提高国际化程度,强化集聚辐射功能。加快商品升级换代,实施交易方式、营销手段创新,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
  三、义乌市场发展的原因
  回顾总结义乌市场发展的历程,应该说其成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市场发展的主旋律,保持低成本竞争是市场发展的核心优势,强化划行归市、规范市场经营秩序是市场发展的根本保证,外贸出口是市场发展的新增长点,数字智能化是提升市场档次的重要手段。
  (一)、机制优势和文化优势相结合形成先发优势,同时坚持走有义乌特色的市场发展道路,是义乌市场成功的关键。
  在制度变迁的大背景下,考察义乌市场萌芽、起步、发展、壮大的历史轨迹后,可以说义乌市场的成功首先是现代浙商文化的成功。穷山恶水逼出的绵延数百年的“敲糖换鸡毛”传统,使义乌积淀了浓厚的商业文化底蕴,形成的“义利并举、工商皆本”的观念更是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创新。这种独特的文化基因,使得义乌能在计划经济年代的体制夹缝中,率先突围而出,形成先发优势,也是“义乌模式”难以被真正“克隆”的文化原因。
  改革开放初,一批有朦胧市场经济意识的农民自发形成了小商品市场。当时的义乌领导从实际出发,尊重、承认群众的创新精神和行动,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突破旧体制束缚,大胆提出了“四个允许”,即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果断作出开放小商品市场的决策。80年代初又提出“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确立了小商品市场在义乌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从而也确立了市场体制引领义乌经济的发展观。90年代初,率先实行市场的管办分离,让市场来配置资源,政府转而进行宏观调控。可以说义乌市场所走每一步,都是朝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正是对市场机制领先一步的张扬,和独特商业文化的汇流,才最终形成了“华夏第一市”的先发优势。
  走义乌特色的市场发展道路,还体现在义乌市场定位准确,“不以善小而不为”。义乌市场发展的初期,即把商品销售对象定位于我国农村的广大农民和城镇工薪阶层,适应了改革开放之后广大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迅速提高的需要。既填补了农村市场较大的商品集散中心的空白,又为当时刚起步的乡镇企业提供了少环节、低成本、高效率的销售渠道,促进了市场的迅速崛起。劳动密集型的小商品生产与大市场相结合,是义乌市场发展的基点。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义乌市场始终体现出了以集散型为主,市场商品小、全、廉的鲜明特色。
  (二)、遵循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市场配置与政策引导相结合,不断提升市场内涵和档次,是义乌市场成功的基础。
  市场经济的法则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政府不应过多干预。多年来,在义乌市场起主导的,是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政府只进行宏观调控,负责制定游戏规则,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缺陷。每到义乌市场发展到关键的阶段时,政府都适时对市场发展战略进行了调整,引导市场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市场发展初期,政府即提出了“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引导资源向商贸业集聚,倾全市之力促进了义乌市场的迅猛崛起。90年代中期,全国掀起办市场热潮,义乌市场的先发优势有所削弱,针对义乌本地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市委、市政府在兴商建市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贸工联动的发展战略。经过多年的培育,逐步形成了服装、针织、文具、饰品、彩印、拉链、工艺品、玩具等优势产业,构筑起“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工业产业发展格局,有力地支撑了市场的发展和繁荣。近年来,义乌市场外贸呈井喷式发展,义乌的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义乌市委、市政府敏锐地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确立了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发展战略,争取成为国际性小商品集散中心、流通中心、展示中心,打造全球最大超市。这为义乌市场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三)、建立和完善一整套的市场管理和服务体系,保持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是义乌市场长期快速发展的保证。
  建立和完善了政府对市场的管理服务体系。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和服务,除了工商、税务、质检等执法部门对市场的管理外,还体现在善于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做好市场发展规划、确定市场管理政策、因时而宜地进行市场布局调整。在政府规划的引导下,义乌市场六易其址,九次搬迁,同时兴建各类专业市场和专业街区,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同时,坚决实施“划行归市、集聚经营”的政策,发挥市场的集聚效应。20多年来,在政府的组织下,通过多次市场布局的调整,市场行业布局不断规范化合理化。
  建立和完善了市场主体自身的管理服务体系。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政策因素,政府部门及时退出市场主办者的角色,从运动员变为裁判员,各市场由专门的业主进行市场的建设培育、经营开发、物业管理。业主十分注重市场硬件和配套建设,完善配套服务,不断改善市场环境,逐步提高市场的档次。
  建立了发达的完善配套的服务体系。通过组织专业街、提供运输、信息、餐饮、住宿、资金结算、外贸代理等形式,为市场提供服务,促进市场的运行和发展。
  (四)、致力打造“学习型市场”,不断提高市场主体的整体素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义乌市政府把创建学习型城市和推进“农民知识化”列为全市重点工作,通过学习型城市建设,形成突破思想障碍、勇于超越自我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动力。数以万计的市场经营者是市场的主体,加强经营者队伍的学习和管理,提高整体素质对于市场发展至关重要。义乌市政府免费开办了商务英语、外经贸知识、市场营销等培训班,义乌市场共有15000余人先后参加了免费培训活动。市场业主也制订了经营主体准入培训制度,大力开展经营者诚信教育、道德教育,引导经营者礼貌待客,文明经商。
  四、义乌市场发展趋势及工作重点
  义乌市场顺应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特征更加明显。义乌市委、市府面对国内外形势,提出了 “新市场、新义乌、新视野、新发展”的发展目标。以“确保市场的长盛不衰为核心、以国际化和工业化为重点”,实现市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走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集约发展之路,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市场发展量的扩张和质的新提高。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义乌市场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以国际商贸城二期建成运行为新起点,努力打造全球跨国采购平台。加快国际商贸城建设,全面提升市场发展水平。按照统一规划设计、建设速度一流、工程管理一流的要求,加快国际商贸城分区建设,确保国际商贸城二期在2004年义博会前正式投入使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稳妥实施行业布局调整。按照”面向全球、优化结构、充实内涵“的要求,围绕制造业产业链、市场消费产业链,加大招商力度,加快培育新兴行业和与义乌主导产业密切相关的原辅料市场,完善商品市场体系。积极培育发展境外专业馆和国内精品馆,吸引国内外知名小商品制造企业到义乌直销,大力引进国际采购商、连锁超市、外贸机构来义乌采购商品,扩大义乌市场份额。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大力推广商品流程自动化、计算机网络交易系统,提升市场信息化水平,构筑智能化、国际化的现代商贸中心。
  2、注重市场功能的创新。着力完善市场既具有批发,又兼有零售以及批零兼营的功能,在集散商品、形成价格、传递信息、服务产销,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缓解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的同时,在交易、结算、储运、加工、包装、信息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开拓观光、旅游、会展等功能。在加强市场交易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与之配套的各种服务设施的建设。同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提升改造联托运体系,建立发达的物流体系。
  3、做大做强“义博会”和专业展会,加快推进市场与国际接轨。
  加快制订会展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推动会展业有序发展。全面开展“新市场—新义乌—新义博“的品牌宣传推介,积极接轨广交会,进一步提升义博会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依托市场优势,大力培育发展具有小商品品特色的专业性展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厂商、贸易商、知名企业和引领国际新潮流的小商品参展参会,进一步拓展义乌市场的发展空间,强化市场的商品交易、产品展示、信息发布和代理推介等功能,提高义乌市场和城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加强推介,营造良好环境。实施义博会总体形象策划,开展深入持久的国内外宣传活动,注重市内环境营造,加快完善服务设施。二是明确重点,有针对性地招展招商。继续强化招展工作,重点邀请与我市经贸往来较多的美国、韩国、中东、香港、台湾及工业发达的上海、广东、江苏等地的知名企业到义博会参观、考察、采购、订购。三是接轨知名展会,提高展会招商效果。重点做好广交会、厦门厦洽会、宁波投洽会等知名展会的招展招商。
  4、积极扩大市场外贸。综合利用出国参展补贴等各种政策手段,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和获权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优化出口产品和市场结构,在努力巩固东亚、中东、欧美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充分利用我国与东盟加强经贸合作的机遇,积极开拓东盟市场,进一步加强对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的拓展工作。积极鼓励企业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发展加工贸易。切实加强对现有保税仓库的监管。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加强与境外运输、旅游等行业的联系与合作,促进与货物贸易比较紧密的国际运输、国际结算、国际旅游等服务贸易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建立健全应对技术襞垒、批倾销和产业损害预警的工作机制,增强应对技术壁垒、反倾销能力。
  5、持续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优化市场发展环境。
  一是强化市场宏观管理,努力降低商务成本。千方百计遏制要素价格上升过快的势头。对市场经营而言,市场商位及相应房产的价格 决定商务成本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些价格上升有其必然性,但如果上升过快甚至不正常上升,将会极大地削弱义乌市场的低成本、低价格竞争优势。对此,将积极 研究政策措施,更多地运用改革办法和经济手段,优化市场资源配置,规范市场商位管理,遏制恶意炒作商位行为,致力在降低商务成本的同时,实现商者其位的目标。建立健全品牌商品的集约经营机制。加大品牌、名牌培育力度,加快市场引时名牌步伐,对引进名牌的经销商和企业、国内外大型采购商,在商位安排、续租等方面给予予优先权,在商位租金收取上给予优惠。进一步加强信用市场建设。以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为重点,完善市场信用发布查询系统,加强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治制度建设。建立境外客商信用档案,引导市场经营户规范贸易合同,提高防范意识。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依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高度重视保护知识产权,狠抓各项市场经济秩序专项整治,坚决查处各类不正当竞争,维护和提升市场的良好形象。
  
  

国际海运,外贸代理,义乌货代,义乌海运,义乌货运,义乌货运代理,海运,货运,空运,拼箱,散货

中国·浙江·义乌
我们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地毯和货运外贸服务
© 义乌市通祥进出口有限公司 www.tonsencargo.com